当五一职院遇上五一劳动节: 用双手永执热情 为母校不辍青春
2025-05-01 14:26:00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

今天是五月一日,是全世界劳动者共同的节日。高尔基曾经说过,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劳动最美丽,而美丽属于普天下所有的劳动者。当五一职院遇上五一劳动节,要致敬的是曾经的你、现在的我和未来的他。在学校的发展长河中,那些在土坯瓦房机械摩擦出的火花,那些在三洞桥灯光球场下苦读的身影,那些在思学楼三尺讲台上传出的谆谆教诲.....五一人用双手诠释职责,用肩膀撑起责任,用良心书写奉献,用汗水描绘人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五一职院与五一劳动节藏在同名之下的齿轮密码。

1951年5月,嘉陵江畔的三洞桥金厂沟还回荡着机械的轰鸣。一群满手油污的工人正在为机械厂换上崭新的牌匾——“重庆市地方国营五一机器制造厂”。这是西南地区首个由搬运公司整合组建的机械厂,也是雷电竞ray下载最初的雏形。在1951年建校,又恰逢五一劳动节前后,同时由搬运公司买下三洞桥金厂沟火柴厂收购合并新昌机械厂、红兴机械厂、三联翻沙厂和炳荣和机械厂,最终实现“五厂合一”。“五一”的机械齿轮,在这一刻开始缓缓转动,五一人开始成为自己命运的掌舵人。 

图片1.png

感恩齿轮——“吃水不忘挖井人”

五一人把教育事业作为知恩弘道的舞台,始于“恩”,忠于“心”,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开拓进取,创造出新的历史篇章。

出身贫寒的武华林,1951年到五一校学习,仅16岁的他成为了第一批失业工人培训班中的一员。1962年,武华林赴车间担任机修要职,负责机床的研发与维护。然而,命运多舛,在一次机床研发与维护的过程中,机床绳索骤断,这突如其来的意外,致使他右手被碾压,当时医疗条件极度欠缺,为保护手臂,最后右手不幸截肢。在遭遇了如此重大挫折后,学校领导关心慰问,让他安心养伤,为打消他的思想负担,为他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新岗位。出院之后,武华林感怀学校的优待,深知唯有奋发有为,方能回报学校对他的关爱和期许,于是在工作中,他更加勤勉,力图改变现状,这一干就是40余年。在那个经济尚不发达的年代,校园内缺乏通信设施,为了促进学校发展进步,实现校园通讯的便捷,他不遗余力,多方奔走,终于为五一校拉出了第一条电话线。为了克服右手缺失带来的不便,他潜心专研,苦练左手,为学校架起第一条无线沟通桥梁、为师生创办第一份文化盛宴。他默默地在新岗位上继续为学校出力、为师生谋福,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图片2.png

作为新生代的杰出代表,43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奖者聂凤,继承前人之志,在赛场上,突破的不仅仅是她自己,更是突破了亚洲65年美发项目金牌荒。拿了世界冠军后,有不少企业、美发机构给她抛来橄榄枝,更有企业发出200万年薪的聘请邀约。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这是多大的诱惑,可即便如此,聂凤却没有丝毫的犹豫,一一婉拒。因为她有一份感念学校的栽培和教养、感恩学校提供的平台和机会的心,有一份心系学校发展、勇担社会责任的情。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作为美发项目教练组组长的聂凤带着她的弟子田飞鸿斩获金牌。如今31岁的聂凤已经成为了雷电竞ray下载的教授,自己从世界冠军转为培养世界冠军,完成了“授人以美”到“授人以渔”的华丽转身。

在怀恩济世的道路上,代代五一人继承着“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心,积极面对挑战和机遇,开辟一条又一条新道路。让传统与创新融合,闪烁着前进的星光。 

图片3.jpeg

奉献齿轮——“俯首甘为孺子牛”

五一人把工作岗位作为无私奉献的舞台,启于“情”,专于“业”,以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锐意进取,肩负时代使命,培育出时代的薪火者。

8岁的牛忠华随父母来到这所学校,一待就是40年。1969年,牛忠华担任校工会主席时,每年都组织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师生氛围融洽,精神面貌积极向上。说起每一个职工,谈起他们的家庭,牛忠华如数家珍,他们彼此是并肩的战友,更是亲密的家人,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如果有人问:“牛老师,你生活态度如此乐观,工作热情如此饱满,这不知疲倦的干劲,难能可贵的十年始终如一日的动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人活着得有一种精神,应该多考虑为他人着想,为社会做出奉献。党和学校恩情深情似海,我应终生报答。这既是我一生的起点,也是我一辈子的落脚点。我应当无条件的以最大的热忱回报党和学校,把我的一生奉献给我热爱的教育事业!” 图片4.png

已是耄耋之年的易清华老先生回看他的人生,时刻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奋斗与梦想,他与五一校的缘分贯穿了他的一生。1954年,易清华进入五一校,后提前毕业并分配到车间,负责技术工作,为赶制国家急需的机械零件,车间灯火彻夜不熄,日夜兼程。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一肩双挑,负责车间党务工作。当时物资匮乏,他们节衣缩食,增产自销,共渡难关;1968年,担任党委副书记,当时230余名的职工工资由国家承担,而其余大部分人的工资需由工厂自行支付,工厂的盈利重担以及几百余人的家庭生计都落在了他一人肩上,他临危受命,带领五一人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国家改革调整期间,他们积极适应,用皮带车床造出西南第一台牛头刨床,打响了“五一制作”品牌。回望过往,易清华将他的青春、他的才智、乃至终生岁月奉献给了五一校。 

图片5.png

在培育未来汽车技术精英道路上,郭景福老师作为汽车工程学院的一名一线老师和业务骨干,时常用“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来告诫自己对待教育事业不能有片刻松懈。暑假里,他刻苦钻研技术,了解前沿发展动态;实操中,他冒着40度的高温,带着学生匍匐在车底,找原因、解问题;课堂上,他引入虚拟仿真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工具,将新技术融入到课程中,只为学生们能够在模拟环境中实践新技术;课堂外,他不吝请教,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校讲座,让技术大拿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手把手亲传。

在求知育人的道路上,代代五一人发扬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用坚守点亮前路,用奉献浇灌希望。 

图片6 - 副本.png

奋斗齿轮——“绝知此事要躬行”

五一人把工作岗位作为励精图治的舞台,敢于“拼”,勇于“闯”,以刻苦的精神奋发图强,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创造出新辉煌。

翻开范国耀老前辈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笔记跃然纸上,扉页上更是镌刻着:“学没学到?完没完成?满不满意?”12个字时刻激励着自己。一个贫寒农家的孩子,为了谋生远走他乡,在当时能作为一名靠手艺吃饭的学徒已经是奢求。他在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这不仅是幸运女神眷顾着优秀的灵魂,也是生活在回馈真正热爱它的一份子。一路走来,范国耀老师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实际操作的锤炼。那时候搞研究,既缺经费,又缺人手,更不算工作量。但范老认为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开展技术研究是他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技术人员的职责。虽然研究条件欠佳,他仍努力以奋斗践行使命、以担当诠释忠诚,崇尚实干,通过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正是他在学习与工作中时刻保持“三问”精神,在“学没学到、完没完成、满不满意”的三问中“干”出了硬本领,在“偷师学艺”中“学”到了真本事,最后成为高级工程师及学校工厂的副总工程师,并在退休后因业务水平过硬被企业返聘,荣获多项专利。

图片7.png 

从15岁来到五一校一直干到病退的最后一天,田家禄老同志奋斗了一辈子,“人活着,这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奋斗,体会到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才不枉在这人世走上一遭。”这是他在投身长达几十年教育事业中体会到的一念一悟。三洞桥初期,大家白天忙生产,晚上忙学习,白天是师徒,晚上是师生。学生们坐着矮板凳绕机械围坐一圈,连教材都没有一本,师傅们就靠着手上过硬的真功夫,凭着“真本事拿得出,真本领顶得上”的真本领,学徒们憋着“不做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干劲儿,凭着“你做得来的我做得来,你做不来的我也做得来”的信念,在车间为了那0.01毫米的精度,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到凌晨,开启了艰难的学习与实践之路。正是秉持着‘边干边学’的优良传统,五一校在80年代书写了辉煌篇章,生产出西南地区最大最长的牛头刨床,并远销海外,创下了年产千万元产值的斐然成绩。

图片9.png

2024年法国里昂,22岁的田飞鸿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一战成名,成为获得美发项目金牌的“亚洲第三人”。这条夺冠路他走了6年,2000多个日日夜夜,是奋斗,让他从工地少年到世界冠军;是拼搏,让他从平凡走向卓越;是梦想,让他从羡慕聂凤老师是世赛冠军到自己成为世赛冠军。在备赛训练期间,每天超过14小时枯燥又艰辛的训练,累得双腿酸痛无比,手臂也抬不起,陪伴他的只有无数的头模和手中的剪刀,他站在那里,专注于每一次的下刀角度,每一缕头发的落点。“拼搏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相信自己,你是最好的。”这是他内心的呐喊。把每个头模都当作真实的顾客,满怀热忱地雕琢每一个发型,哪怕无人欢呼,哪怕只有汗水与疲惫做伴,他依然刻苦奋斗,用汗水浇灌的荣誉最璀璨,用拼搏赢得的奖牌最珍贵,他用绝对的实力开启属于自己、属于五一校的新篇章。

在蜿蜒盘旋的奋斗路上,代代五一人秉承“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奋斗精神,激励着学子逐梦前行,让“奋躬行”永远照亮在创新的路上。

图片10.png

求索齿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一人把工作岗位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勇于“闯”、积极“干”,以实干精神开拓进取,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创造新的工作业绩。

退休老教师张家衡,在学业上以成绩优异的同学为榜样,一刀一凿,潜心钻研,日积月累。在生活上向条件艰苦的同学靠拢,齐身同步,靠着顽强意志,克服困难。在40余年的工作中,张老师最自豪的事是五一学子参加技能比赛,一次性包揽前6名的所有奖项。最骄傲的事是一台一米多的牛头刨床在当时销售额就高达1万多元,远销全国乃至海外。对于学子,他说:“不同的时代都赋予了每一代人独特的时代印记,新时代的青年应当秉承‘天道酬勤’的信念,戒除奢靡之风,厉行节约。”对于师者,他讲:“应追求全面而均衡的发展,秉持‘学生超越老师,乃教育之幸’的教育信条,毫无保留地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图片11.png

1958年学校决定从江北三洞桥搬迁大坪虎头岩,这一决定对于习惯于就在家门口工作和生活的广大教职工,无疑会带来很多的困难。当时邹亚滨作为建厂第一任厂长,他和领导班子的同志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困难后面却是五一校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机遇,早搬早发展,晚搬晚发展,不搬难发展。为此,邹厂长和班子同志团结一心,动员和组织全校师生为了五一校更加美好的明天,积极投身搬迁工作之中。没有现代化的工具,没有便捷的运输方式,他带领师生们一起凭着一双双赤脚,凭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徒步20公里搬运建材。没有图纸他们自己画、没有校舍他们自己建,最终在那荒芜的坡地上,自行摸索,一砖一瓦地建起了崭新的校舍。即使在他人生遭遇重大挫折时,邹亚滨厂长依旧以高站位看待工作、宽视野推动工作、硬举措抓好工作、实作风提升工作,让五一校顺利度过了建校之艰、发展之难的特殊时期,让“正求索”永远闪光于“赶考路上”。

图片12.png

这条“赶考路上”,作为数控铣工专家的廖其华,拥有过硬的技能水平是他身为教育者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能将工匠精神传承和弘扬是他教育事业上最大的追求。

图片14.png

“在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新生态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该怎样的提升和转型,才能探索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这是我校电子技术专家陶四美日夜求索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而日益精进,为学生搭建平台而四处奔波,让他们能迎接技术改革带来的挑战,在制造浪潮中勇立潮头。

图片15.png

上下求索的道路上,代代五一人播撒匠心火种。他们巧妙融合传统的工匠技艺与时代科技,星火闪耀,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回望庄严肃穆的齐德楼,崭新的校徽在砖红色的映衬下熠熠生辉,“51”二字在外圆内方的设计里显得方正持重、恢弘大气。70余载的风雨兼程,五一校顺应时代呼唤,承载历史使命,从三洞桥的漏雨草棚宿舍到巴南校区宽敞明亮的校舍教室;从没有驰名产品,到如今智能制造实训室的精密机床;从草棚里走出的技工训练班,到现在培养出世界技能大赛上累计获得5金5银4优胜奖的优秀团队。撬动轮转的机械齿轮,锈蚀轴承,在摩擦中迸发新火;齿轮咬合,传动的回响震颤大地;飞轮自转,五一人成为五一发展新的支点。

 图片16.png

桑榆非晚,为霞满天。代代五一人于人生青壮年,将个人理想奋斗融入学校建设。或矢志教坛,潜心传道授业;或笔耕不辍,凝神著书立说;或殚精竭虑,谋求学校发展。他们坚守初心,不忘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最可亲的人、是最可敬的人!在这个对五一人有着别样意义的五一节,请我们一起为代代五一人,献上最诚挚、最衷心地祝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学校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
下一篇:以手述心,致敬校园劳动者

学校公众微信

学校官方网站

学校公众微信

学校官方网站

Baidu
map